山东固体增白剂通过吸收紫外光并发出蓝色荧光,弥补织物泛黄缺陷,使白色织物更亮白。但在水洗工艺中,若出现泛黄现象,可能由以下因素导致:
1. 光照与储存条件
紫外光降解:山东固体增白剂在强紫外光下易分解,导致织物泛黄。
储存不当:高温、潮湿环境可能加速山东固体增白剂失效。
建议:避免织物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,储存于阴凉干燥处。
2. 山东固体增白剂浓度与用量不当
浓度过高:过量增白剂在织物表面残留,形成“过增白”效应,导致织物泛蓝或泛灰,视觉上呈现泛黄感。
浓度过低:增白效果不足,无法完全掩盖织物原有黄光,导致泛黄。
建议:根据织物类型和工艺条件,通过小样试验确定用量(通常为0.05%-0.5%)。
3. 水洗工艺参数不合理
pH值异常:
碱性过强(pH>11):山东固体增白剂稳定性下降,可能分解失效。
酸性过强(pH<4):山东固体增白剂溶解性降低,易沉淀。
温度过高:高温(>80℃)可能导致山东固体增白剂分解或与织物发生不良反应。
建议:控制水洗pH值在7-9,温度在40-60℃。
4. 山东固体增白剂与助剂不兼容
与氧化剂冲突: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可能破坏山东固体增白剂分子结构,导致失效。
与阳离子助剂反应:山东固体增白剂多为阴离子型,与阳离子柔软剂等混合可能产生沉淀。
建议:避免山东固体增白剂与氧化剂、阳离子助剂直接混合,必要时分步添加。
5. 织物前处理不干净
残留杂质:织物上的油污、浆料等杂质未完全去除,可能吸附山东固体增白剂,导致局部泛黄。
前处理不均:织物各部位处理效果不一致,影响山东固体增白剂均匀吸附。
建议:加强前处理(如精炼、漂白),确保织物清洁度。
山东固体增白剂泛黄问题需从浓度、工艺、助剂兼容性、前处理及储存等多方面排查。通过优化工艺参数、加强前处理、选择兼容助剂,可有效避免泛黄现象,提升织物白度与品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