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荧光增白剂使衣物亮白,主要依托光学互补原理、分子结构特性及与纤维的结合能力,通过吸收不可见紫外光并转化为可见蓝光,与衣物上的黄光形成互补,从而提升视觉白度。具体作用机制如下:
1. 光学互补原理:中和黄光,增强白度
衣物在自然光下呈现的泛黄感,源于纤维中的杂质或老化物质反射的黄光。山东荧光增白剂分子含有共轭双键体系,能够吸收太阳光或人造光源中的紫外光(波长200-400nm),并将其转化为蓝色或蓝紫色可见光(波长400-500nm)。这种蓝光与衣物反射的黄光形成光学互补,根据色度学原理,黄光与蓝光按适当比例混合后,人眼感知为白色,从而消除泛黄感,使衣物呈现更纯净的亮白效果。
2. 分子结构特性:吸光与发光
山东荧光增白剂的核心结构为多环芳烃或杂环化合物(如二苯乙烯、吡唑啉等),其共轭体系延长了电子跃迁路径,增强了分子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。同时,分子中的羰基、氨基等基团通过系间窜越过程,将吸收的能量转化为蓝光发射。这种结构特性使山东荧光增白剂在低浓度下(0.05%-0.5%)即可显著提升衣物白度。
3. 与纤维的结合能力:持久附着,长效增白
山东荧光增白剂需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固定在纤维表面或内部。例如:
棉纤维:通过阴离子型增白剂与纤维上的羟基形成氢键或范德华力结合;
合成纤维:阳离子型增白剂与聚酯等纤维的负电性基团发生静电吸附。
这种结合方式确保增白剂在洗涤过程中不易脱落,维持长期增白效果。部分增白剂还具备耐氯性,可抵抗漂白剂对分子结构的破坏,延长衣物亮白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