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料吹膜过程中加入山东荧光增白剂后仍不白,可能是由增白剂选择不当、工艺参数失控、原料与助剂干扰、设备与操作缺陷四大核心因素导致,具体分析如下:
一、增白剂类型与用量不匹配
山东荧光增白剂与基材相容性差:
不同塑料基材(如PE、PP、PVC)需匹配专用增白剂。例如,PE吹膜需选用耐高温、分散性好的双苯乙烯型增白剂,若误用PVC专用型,可能因相容性差导致增白效果失效。
用量不足或过量:
山东荧光增白剂添加量通常为0.01%-0.05%(质量比)。用量不足时,荧光发射强度低,无法有效掩盖基材黄变;过量则可能因“浓度淬灭”效应(增白剂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,导致荧光效率下降)或助剂析出,反而降低白度。
二、工艺参数失控
吹膜温度过高:
若吹膜机温度超过山东荧光增白剂耐受范围(一般≤280℃),增白剂可能发生热分解,失去荧光增白能力。例如,某些双苯乙烯型增白剂在300℃以上会快速降解。
螺杆转速与剪切力不当:
螺杆转速过高或剪切力过强,可能导致山东荧光增白剂分子链断裂,降低荧光效率。同时,剪切生热可能引发局部温度过高,进一步破坏山东荧光增白剂结构。
三、原料与助剂干扰
基材本身黄变严重:
若原料(如回收料)含杂质或降解产物,可能呈现深黄色,即使加入山东荧光增白剂,也难以完全掩盖基材底色。
其他助剂冲突:
钛白粉等白色颜料与山东荧光增白剂可能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。若钛白粉用量过大,可能反射过多可见光,削弱山东荧光增白剂的荧光效果。

鲁公网安备37068502000170